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5月3日,金观涛老师的中国思想史选修课正式结束,对于这门课,有太多的话想说,在这里偷个懒,计划把自己的两次的作业略作删节,放在这里。

 

    这个学期听了四期中国思想史的课程,上完第三讲那晚我兴奋难耐,当时颇像读完《兴盛与危机——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》一书时的情况:思维被完全激活,大脑进入超兴奋状态,只觉跨行进入中国美院,半年备考付出的所有艰辛,即使只为听这一门课也是值得的!

    近年来爱上了历史。所读史书不限具体门类,经常是链接式的阅读。如在A书中谈到B书便接着读B,如B中赞扬C作者,又会跟着读C。读过的书虽不少,但大多限于事件的综合描述……写得好的大多描述精彩,前后逻辑顺畅,如能对历史作一定切入,接近某种在今天依然运行的架构,便会觉得学有所得。但少有一本书,能真正从核心上说明问题。……去年向一位学者谈及“超稳定结构”时他反问:你不觉得用一种固定的结构来限定历史是很危险的吗?但读过《兴盛与危机》的我却觉得,学术当然需要各种解释与各种不同结构,但是首先要有一个立得住的基础框架才能在此之上发展。国内传统政治教育与历史教育给出的历史框架现在看来简单粗暴,与真相相隔太远。印象里几乎是一路的批判,董仲舒“独尊儒术”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;程朱理学是灭人欲的思想摧残;中国两千年封建统治其来为何,只用马克思的人类发展阶段之“封建社会”塞责了事。让我们下意识觉得是儒学让我们的历史背了两千年的黑锅。再看近现代史,多少离乱,天灾更加人祸,随着苏联解体,共产主义神话也告破灭。于是乎,英美似乎才是真正的文明之光,又听闻北欧模式之先进,让人颇疑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已被资本主义体制在体制内消化吸收,剔除了暴力革命,依靠宪法与民主选举来保护劳动者的利益。因此执政者反复强调西方模式不适合中国之说更加使人生疑。

    直到学了这门课,才知道自己并不真正了解中国。听得最酣畅的是第三次课,只因许多中国历史的现象忽然得到了明确的解答。比如汉朝的“天人感应说”虽曾有了解,但也只限于在《资治通鉴》中时见君王下罪己诏、换宰相,并未想到东汉末年人民苦难之深,离乱之久,都与天人感应说有深刻的联系。

    唐时李世民的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的君民关系说一向被视为德政,何以却与武则天登极和唐末大乱有关,老师的解释在情理之中,意料之外。一路听来,脑中叮当作响,仿佛中国历史上多少症结,都被连环解锁。同时又有深深的遗憾,多年以来,自谓读书人,却一直浸淫文学书籍,直到30岁后才稍稍看点文史哲和杂家。宗教是教书备课时引出的兴趣,历史是为了求得人类世界的真相,哲学是为了厘清背后的思想。而上了这个课,才发觉,原来思想史是解开一切问题的钥匙。

    这个学期忙忙碌碌中看了一部电影《王的盛宴》,陆川的这部新作市场反响并不太好,专业口碑却趋于两极。我因为带着个人的理解来看这部电影,觉得很有意思,因电影片头注明根据《史记》的《项羽本纪》改编,且主创人员强调该片是要还原真实历史,这里我尝试用历史结合思想史来考察分析。

    《王的盛宴》作为刘邦的老年回忆录回顾楚汉战争,并步步展开汉初的权力斗争,重点有二。第一,通过刘项之争推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可能出现的重大拐点:“大一统”与“诸侯分治”的选择。第二,重述刘邦/吕后与韩信之间的权力斗争。依照电影的版本,刘邦在常年的权力斗争后精神狂乱,经吕后挑拨而杀害韩信。开国重臣张良、萧何为独善其身,或多或少都参与了这次诬杀事件。萧何曾为史官们解说鸿门宴细节,指出鸿门宴上项羽有心保刘,派当时属项军的韩信暗加保护,刘邦才得以全身而退。但史官们迫于情势,都不敢记录此节。“多少历史都沉在黑暗中。”

    这里试结合思想史课上所得,分析一下第一条假设。

    首先应该说,导演虽强调本片是重新发掘历史的探索作品,但在主要人物项羽、次要人物子婴的设计上,是以大的历史观假设为核心,以历史人物为道具。片中借子婴之口说“秦朝大一统的理想没有错”,求刘邦继续大一统的神话。刘邦进秦王宫起了争夺天下之心,项军入关后刘忙请罪,假称未进秦宫,秋毫无犯。项羽酷刑审子婴未得真相,裂之。行刑前众人大喊:“秦亡了!”子婴却大喊:“秦不亡!”

    此刻观影的我心中一动。“秦不亡”,近可作刘邦将一统江山,秦朝的大一统模式不亡。远则让人想到秦始皇式的暴政在中国两千年来的历史中多次重演,尤其是对思想的统治,“焚书坑儒”式的事件,直到40多年前仍在发生,想来让人五味杂陈。

    杀子婴后,影片中的项羽对众诸侯将领道:“秦朝让你们使用一样的文字……我让你们回自己的国家,用你们自己的文字,书写你们自己的历史。”(大意如此)看到此处,我脑中一声轰鸣。

    可以说,此片中关于项羽的描述有许多是偏离传统历史的。如它借吕雉之口赞项羽是她“见过的最高尚的人”。但项羽的失败,很大原因恰恰是他的不够高尚。不符合自古以来人们对人君的价值期许。如《高祖本纪》中刘邦阵前所列项羽的十大罪状,第十条其实是前九条的总结“夫为人臣而弑其主,杀已降,为政不平,主约不信,天下所不容。”

    项羽阴杀楚怀王是重大的道德污点,以阬杀方式屠城在他的征战史中亦多次出现,其中阬杀二十万秦国降兵实属背信弃义之极。君主言而无信,鸟尽弓藏是常事,但开国之君在建国之前无不扮演言而有信、礼贤下士、勤政爱民的仁君形象,以聚天下人心。对于项羽之亡,我一向以为是性格缺点所致,现在以思想史为基础,我看到延续中国历史2000年道统的超越突破是以道德为准绳的,项羽的失德也就成了他失败最核心的原因。不过接此片提出的另一个概念:多少历史沉在黑暗中。《史记》也可能是依照汉朝统治者意愿改写过的历史。项羽自封西楚霸王而阴杀怀王事件在片中没有表述。但若依影片的思维方式激励,我也开始怀疑这段史实的真伪。《高祖本纪》中高企、王陵应对刘邦之问时答:“陛下慢而侮人,项羽仁而爱人”而刘邦因能“与天下同利”而兴。可见项羽的“仁而爱人”是他的敌人都承认的道德优点(该节后半段则论项羽“妒贤嫉能,有功者害之,贤者疑之”似又与“仁而爱人”矛盾。)那么,“阴杀楚怀王”这条最大的罪状就让人生疑。虽项羽有莽夫性格,自小不爱读书,但如此阴毒不义之举与“仁而爱人”的评价相差太远,也与鸿门宴上他放过刘邦的“不忍”之举两极。

    《史记》诸本纪中可见秦以前历代王朝更替时,后者要厚待前朝的继承人,禅让制下还要礼让一番。如是武力改朝换代的,亡国之君要受天罚,无罪的继承人却要王之,予封地,使承祭祀。秦虽亡子婴之手而子婴无罪,二世其实才是真正的亡国之君。子婴既降,按实例,应受厚待,封王封地。项羽杀子婴是开了恶例之先,因此影片制作者也想尽力为他找出一个特别的理由,从而引出主旨“大一统”与“诸侯分立”之争。

    《项羽本纪》中说项羽之所以放弃关中帝王地是因为宫室被自己烧残,留之无味;然后是因为想家,想回乡炫耀:“富贵不归故乡,如衣锦夜行”。如此看来确实胸无大志。而电影中将之演绎为他以“中央集权”为暴政,向往自由邦国的独特政治志向。以我看来,这是现代人的思想,不是项羽时代可能产生的。但是在历史上,项羽领诸侯灭秦后,确实存在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。在这个节点上,倘使项羽处理得当,如比较公平地分配诸国领地,未以诸将军功而伤其旧主,也许中国会重新进入诸侯分治的战国时代。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起于汉,儒家的家国同构思想在秦末尚未建立,倘使这时失去大一统的政治基础,超稳定结构就不能成型。那么中国历史的走向就很难确定了。是否因此能一直诸侯分立,最终演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的政体呢?是否因此在外来冲击面前会接受西方的宗教呢?

    当然历史无法重演,但电影中以项羽之口给出的这种历史假设却令我心头激荡,如果是这样,今天的中国会更好吗?但是“平行宇宙”中我们已经拥有的这两千年,纵有深厚的苦难,却也产生了如此光辉灿烂、特立于全世界的文明,依然让我恋恋不舍。

    ……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2013年初,关于听课感想的作业一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赵海虹

赵海虹

62篇文章 5年前更新

写作者,教师,学生。

文章